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上午好!伴随着山城初秋的凉爽,重庆大学迎来了4700名研究生新同学。首先,我代表学校对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,也祝贺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如愿进入重大这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学术殿堂!
从今天开始,你们的学术生涯将翻开新的一页。作为研究生,顾名思义就是从事研究的学生,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要“以研究为生”。研究什么呢,当然是研究学术、创造知识,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。所谓“成一家之言”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创新”。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,意味着要拓展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,这并非一条康庄大道,往往充满艰辛,布满荆棘,正如马克思所言:“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,只有不畏劳苦、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,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。”不得不说,做学问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创造性活动,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,同学们务必保持一股不畏劳苦、敢于攀登的精气神。我今天想给大家谈谈做学问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谈谈工匠精神对于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意义。
什么是工匠精神?古之中国技人,如鲁班之百工、奚仲之造车、庖丁之解牛、叔远之雕核;古之中国技艺,如京剧之绝伦、口技之绝妙;古之中国艺器,如四羊方尊之精致、四大名绣之精美,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。世界上的重大发明或创造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产物。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失败终于发明电灯;居里夫人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的镭元素;孟德尔用了8年时间试验了32个豌豆品种才揭示了遗传定律;司马迁忍辱偷生、笔耕不辍,历时13年而成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;李时珍遍尝百草、访医问药,历时26年而成《本草纲目》。反观现在,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,作为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,因为工匠精神的缺失,“中国制造”已给人们留下“廉价低质”的刻板印象。在学术界,风气也日趋浮躁,做学问急功近利、粗制滥造的现象时有发生。由此可见,重拾工匠精神为时代所呼唤。
工匠精神,简单地说,就是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,是没有、只有更好的工作态度,是严谨踏实、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。它与重庆大学“耐劳苦、尚俭朴、勤学业、爱国家”的校训可谓不谋而合,研究生做学问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。那么,在学术道路上我们要如何培育工匠精神?
首先,要严谨踏实。
严谨踏实是工匠精神的根基。做学问是一项诚实的劳动,必须严谨踏实,不能有丝毫不严不实,如果“差若毫厘”,则可能“谬以千里”。正如郭沫若所说,“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,来不得半点虚假”。8000万人口的德国,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。德国之所以成为制造强国,用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·冯·西门子的话说:“这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,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。”
要做到严谨踏实,必须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。近年来,一些人为学位、为职称、为项目在研究中篡改实验数据,伪造研究结果,抄袭他人学术成果。这些都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。去年4月,英国某大型医学学术机构撤刊了43篇文章,其中41篇论文来自中国作者。“养花先养叶,养叶先养根”,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研究中对每一项调研、每一次试验、每一个数据、每一步推导,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;要坚持学术道德,恪守学术规范,言从理出,论由据起,把“文格”看如“人格”,绝不苟且,绝不权宜,否则终将害人误己。
其次,要勤奋务实。
勤奋务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。古人云: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做学问是一件辛苦的事,必须勤奋务实,不能有丝毫懒惰懈怠。但凡任何所谓的成功,无一不是勤奋努力的结果。美国作家马尔科姆·格拉德威尔说: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。”
要做到勤奋务实,必须坚持刻苦钻研的精神。重庆大学12字校训,核心就是要“勤学业”。要“勤业”首先需要“敬业”。丘吉尔曾说,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,要干哪行爱哪行。我希望同学们对待你们的专业,要选你所爱,爱你所选,将自己的专业当成心目中的“男神”“女神”一样去爱慕、去追求。古人云,“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”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蒋兴良教授主要研究极端恶劣环境下电网外绝缘、覆冰与防冰减灾,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寒冷、高湿和缺氧等极端恶劣的地方,“扛锄头挖土石,磨起老茧像民工”,最终圆满完成了西电东送、三峡工程、青藏铁路特高压等重大项目50余项,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、二等奖2次。这告诉我们,术业有专攻。广学而博,专一而精;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专业,踏实执着,加倍勤奋,方能有所成就。
第三,要创新求实
创新求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。就字面而言,“工匠”与“创新”似乎没有太多联系。“工匠”们日复一日专注于自己手头单调的工作,而“创新”强调的是创造和新鲜。但是,真正的创新并非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单调、机械重复中的一点点思考并不断升华就成就了伟大的创新。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,它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,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。由此可见,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础,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升华;工匠精神推动着创新的发展,创新精神又引领着工匠精神。工匠精神蕴含着一种创新的力量,不然,何来“匠心独具”?做学问是一个不断反复、不断创新、探求新知的过程,工匠精神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。
要做到创新求实,必须坚持大胆发现,勇于探索。这是因为,创新意味着要对旧理论、旧观念、旧结论的怀疑和突破,甚至要对权威进行挑战。科学研究是对未来的探索和创造,既要继承前人的成果,又要克服盲从并开拓创新。我希望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,多思考、多探索,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方法,叩开科学真理的大门,有所发现、有所发明、有所创造、有所作为,并在研究中体会和享受那种探求真理、克服困难、独辟蹊径、取得成功的愉悦。
第四,要淡泊平实。
淡泊平实是工匠精神的前提。做学问就是一场“精神苦旅”的修行,必须淡泊名利、心态平实,不能心气浮躁、追逐名利。当你在地面以下一百米的矿井进行环境测试时,当你在高海拔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工作站采集数据时,当你在铁路货运站进行物流调控监测时,你也许会因为环境艰苦而敷衍了事,用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的心态对待学问、对待学习,这样你将离工匠精神愈来愈远。爱因斯坦说,一个人的价值,应该看他贡献什么。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,“只问是非,不计利害”,我们才可能具备真正的工匠精神。
要做到淡泊平实,必须耐得住寂寞,经得住诱惑。今天这个时代,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”,学校也并非一方净土,我们每天都经受着各种诱惑。但浮躁是做学问的“天敌”,我们必须要沉下心来,保持清静的心态,淡定从容、独守宁静。我们不能把学习仅仅当作找“饭碗”的工具,也不能把学习当作致富为官的平台,一切都应只“为求学而来”。同时,做学问是一件“慢活”,难以速成,我们要有“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”的操守和毅力,要有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耐心和定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出真学问。
同学们,学校已明确了“树西南风声、创一流大学”的办学目标,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,推进“一流大学一流学科”建设。研究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、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,是大学学术科研的生力军,也是办学质量、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。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,尽力给每位同学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。作为校长和一名研究生导师,我热切期盼你们在重大这片学术热土上秉持工匠精神,把自己锻炼成科学研究的“能工巧匠”,潜心耕耘,敢于创新,勇攀学术高峰,为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奉献才智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力量。